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看一段医学铭言如何被践行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

对医生来说,这沉甸甸的几个字,是治病救人的至高境界!

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37名医护人员,在近60年的坚守与传承中,既追求祛病缓痛的精湛技艺,又保持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本性,诠释着医学不是简单的科学,更是人学。

安慰

打开“话匣子”:凿开医患坚冰

时下,当一些患者还在抱怨去医院“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时,武汉市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江波却打开“话匣子”,坚持每天和患者聊3个小时。

“您今天心情好些没?”“昨晚睡得怎么样?”“吃个水果吧,我帮您削皮!”这是江波每天必做的“功课”。她粗略一算,10余年来,总时长1万余小时,若折算成天数,有400多个整天。

江波将这种医患互动称之为“话疗”。“中医科主要是老年患者,他们记忆力不好,耳朵不利索,需要医生反复叮咛。交流多了,许多患者和家属会把医生当成值得托付的人。”江波说。

最惊险的一次“话疗”是在手术台上。那是2015年11月,92岁“老病号”肖爹爹再次入院。他患有前列腺癌,住院时突发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

江波请来消化内科、外科医生会诊,大家认为肖爹爹年事已高,加之出血量太大,不适宜肠镜下止血。

一夜未眠。静脉给药、输血止血,病情未得到控制,肖爹爹失血4500毫升,陷入休克,80多岁的老伴六神无主。

“江医生,您给我们做决定吧!”次日清晨,老伴拉着江波的手,一份特殊的信任让江波感到肩头沉甸甸。

“您应该放手搏一搏!”江波提出介入栓塞止血方案,并带着两名医生、两名护士,一路护送肖爹爹到放射科介入室。

手术台上,介入医生仔细搜寻出血点。监控室里,江波等目不转睛盯着显示器上的影像。

术中,肖爹爹一度烦躁、挣扎,手术不得不中止。江波和管床医生谢萍进入手术间,好言安抚。

“手术好比打仗,前面的鬼子都消灭了,就差最后几个,离胜利仅一步之遥!”“一鼓作气,坚持一下,不然前功尽弃!”……老人终于平静下来。

出血点找到了!血止住了!肖爹爹得救了!此时,守护手术两个半小时的江波、谢萍,激动不已。“事实上,‘话疗’作为治疗的一部分,一直是三医院中医科的一项传统。”科主任孙勤国说,那些嘘寒问暖的话,有时足以融化医患坚冰。

采访时,护士长阳国英过来了,看到84岁的刘婆婆连忙说:“一日不见。”刘婆婆毫不含糊:“如隔三秋!”记者正纳闷,阳国英笑着解释:“我与刘婆婆‘对暗号’呢!”

原来,刘婆婆是个可爱的病人,只是稍稍有点脾气,一不开心就大声吵闹,甚至不配合治疗。医生、护士总是耐心倾听、劝慰:“病治不好,怎么出去玩呢?”老人一开心,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疗。“你们看的是病,治的是人;开的是药,疗的是心。”肖爹爹发自肺腑地夸赞。

治愈

中医融合,在继承中创新

对于医生而言,光有情显然不够,还必须身怀绝技。

孙勤国说:“许多老人到医院时,已出现多种并发症,有些病情非常危急。他们对于生命的热望,一直感染着我们,也成为敦促我们向医学高峰进发的无形力量。”

武汉市三医院中医科建科于1958年,历经半个世纪,现已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湖北省暨武汉市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专科、武汉市中医脑病重点专科。

如今的中医科已历经第四代传人。融中西智慧,创健康人生,37位医护人员恪守着科训:“敬业、创新、传承、诚信。”

在平日接诊中,关节疼痛患者的阵阵呻吟,深深刺痛医生们的心。他们决心要研发一种“独门秘方”,缓解病痛。

2011年,孙勤国、江波等在总结老方的基础上,历经六次重新组方,终于研制出一种验方——骨痹通膏,其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有通络止痛之效。

中年患者何先生,因膝骨性关节炎疼痛难忍。贴了一剂药膏后,疼痛缓解,用了一段时间后,效果显著。“每每听到这些,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江波兴奋地说。“中医不是固步自封,要不断继承与发扬,不断融合和创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孙勤国说。多年来,他坚持把科室年轻医生送到全国各大医院进修,有的到上海仁济医院取经风湿治疗“绝活”,有的到中日友好医院学习肿瘤治疗“专技”。

近年来,一项项富有创新色彩的新技术相继开展起来:健脑系列方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中药足浴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三联疗法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此外,口疡清方、补肾健骨方等一系列组方,也成为科室特有的“独门暗器”,为许多患者祛痛疗伤。“我们要不断创新,科室才能成为患者的健康加油站!”姚春婷医生说。

帮助

力所能及,让病人感知医学的温度

“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偏瘫、面瘫……我们这里的患者很特殊,不少都是耄耋老人。他们大多遭受疾病的折磨,有的甚至动摇生活的信心,试图放弃生命。”江波说。

郁闷、孤单、伤心、痛苦、偏执……医护人员对老年病人的酸甜苦辣有着别样体会。“中医老年医学要从人道的角度出发,让患者感知医学的温度。”这是孙勤国对这份神圣使命的人文解读。


去年夏天,刘爹爹因中度贫血住院。一天,刘爹爹紧锁眉头,在走廊里走来走去。细心的管床医生发现了便去询问原因。刘爹爹说,他有一封重要的信,对方把信寄到了单位,儿女都不在身边,自己又不能出去,很着急。谢医生听后马上说:“您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此时快到下班时间了,谢医生骑着电动车,在烈日下狂奔,一小时后,信件顺利交到刘爹爹手里,她汗流浃背,未休息片刻,换上白大褂便去工作了。

真心换真情,医护人员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依赖。

73岁的罗爹爹也是一位老病人,患有胰腺癌晚期,辗转几家大医院治病,最后回天无力,时日不多。弥留之际,老人希望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安顿在三医院中医科。

孙勤国听闻后,全然没有考虑病死率等科室重要考核指标,满口答应下来:“一定要满足老人最后的愿望!”

当时,中医科病床紧张,他们还是专门为老人腾出一间单独病房。10多天后,老人安详离世。临终前,老人释然:“能有尊严地走,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