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医学院期盼更多“无语良师”

“学医的学生没有亲手解剖过,以后怎么成为一个好医生?”近日,记者来到海南医学院采访,不少老师向记者反映,因为海南每年捐献遗体数量太少,该校学生缺少进行遗体解剖的实践机会,已对该校的教学产生影响。

海南目前每年仅能实现遗体捐献五至六例,虽然这些遗体全部送往海南医学院用于医学科研,但对于该校每年1200多名需要上解剖课的学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对此,该校师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学校在红十字会、医院之间协调,保障教学、科研对教学遗体标本需求。

“我连看老师解剖遗体的机会都没有”

医学院的学生对于教学用遗体一直有个特殊的称呼—“大体老师”(又称无语良师)。“大”字即为大舍之意。舍得一切,放下一切,最终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宁静。

海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本科班大二学生王超然(化名)一直记得大一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见到“大体老师”的情景:上课后,老师让大家对着“大体老师”默哀。鞠躬的时候他发现,“大体老师”已经被解剖过了……王超然这才知道,因为医学院遗体标本太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亲手解剖遗体的机会。“幸运的班级还能亲眼看到老师动手解剖遗体,后面的班级就只能看老师对着已经解剖好的遗体讲解。”

王超然告诉记者,让学生们亲手解剖遗体是为了加强他们对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印象。“毕竟书本上的图片和真实的人体构造会有所区别。但上课时,老师却会提醒学生,因为这些遗体已经被之前班级的老师解剖过了,虽然进行了还原,但器官还是会有位移。”

该校临床医学大五学生谢丹云(化名)刚刚结束实习,她向记者感慨,虽然自己平时成绩还不错,但实习期间明显感觉上手很慢。“虽然大三时有了亲手解剖遗体的机会,但一学期我们20多个学生共用一个‘大体老师’,每个人操作的机会很有限。”

海南医学院科研处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告诉记者,海医作为我省惟一的一所省属公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是接受遗体捐赠的唯一单位。“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2000多个学生,其中至少有1200个学生都是需要上解剖课。省红十字会把所有接受到的捐献遗体都给了我们学校,但每年也只有几例,完全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这位教授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是6人以下解剖1具遗体。“学生要是没有亲手进行过解剖,脑海里会缺乏对人体形态的直观认识,很影响教学质量。”

如何保障教学科研对遗体标本的需求

据了解,我省红十字会从2000年开始宣传登记遗体捐献,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86人报名登记成为遗体捐献自愿者,实现遗体、组织捐献20例。海南医学院该教授告诉记者:“海南每年捐献遗体的数量太少,和内地一二线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有不少市民生前已经进行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甚至有的已经进行了公证。但去世后,因为家属不同意,红十字会同样无法得到志愿者的遗体。”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根据我省2008年实施的《海南省志愿捐献遗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近亲属之间意见不一致的,登记机构不得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采访中,不少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提出,目前医学院接受遗体来源单一,除了红十字会再无其他渠道,为何不能将殡仪馆中无人认领的尸体给医学院作为尸体标本?对此,海口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人体器官捐献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必须死者生前或者其家属有捐献遗体的意愿。“各个殡仪馆收到无人认领尸体后,都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公示后才能火化。如果未经家属同意,给医学院用于解剖,会引起纠纷。”

海南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他非常羡慕香港医学院的师生:“我们和香港的医学老师交流,他们基本不存在缺少遗体标本的问题。学校只需要每年向政府打报告,填写需要的遗体标本的数量,政府会帮学校在红十字会、医院、高校之间协调。希望有关部门也能制定相应法规,并将其细化,保障教学、科研对遗体标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