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年年叫医荒,医学生却当不成医生

 《齐鲁晚报》近日报道,现年26岁的应届毕业生张霞(化名)想报考山东省城几家知名三甲医院,但她发现至少有3家对年龄设限,要求应届本科毕业只有不超过25岁才能报考。

  记者了解到,年龄限制背后是省内三甲医院护士岗位竞争激烈,而且用人单位有权根据需要限制招聘年龄。但省内医学院护理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年龄超过25岁的人还不少。为啥设这个25周岁的年龄限制?某医院负责护理人员招聘的工作人员表示,原计划招聘200人现在已经有1300名25周岁以下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来应聘,竞争确实比较激烈。

  “神经质”招聘

  一位同行曾经与我分享过他的一次求职经历。他到省会城市某医院应聘。现场目睹到,面试者排队如长龙,堵得水泄不通。来之前,他本来信心满满,名校研究生毕业、主治医师,再加上一表人才,理应由竞争优势。但自参加那次面试之后,他的自信心被严重打击到。一切只是因为——求职的医生太多了!而且不乏重点医学院校毕业出身的牛人。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新闻不正是一个典型例子?

  本来按照常理,医护者应该年龄越大,社会经验越丰富,在这个职位上更加有优势。在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念完大学本科再来读医学院,甚至有很多中年人经过苦读后进入医院当实习生,走上医护岗位的例子。但在国内,很多医院招聘的“精挑细选”却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尤其是公立大医院。

  比如,这种年龄超过25岁的限制,简直就是奇葩之举。在这个岗位上,你能看出来,25岁和24岁有什么区别?

  出台这种招录政策内容的医院管理者究竟是什么想的?在逻辑上根本解释不通。看起来,只是为了彰显自己手中的权力。这种洁癖的释放只是一种矫揉造作,表达了领导个人的喜恶而已——我们更喜欢年轻的。问题在于,院长们要知道,医护者的选拔可不是选美选秀比赛,为什么要在这个年龄问题上吹毛求疵呢?其次,公立医院意味着医院产权带有公共性,需要对公共利益负责,管理者怎么可以如此任性?

  但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公立大医院,这种招聘的“神经质”比比皆是。

  又比如,很多医院非医学应届毕业生不招录,医生35岁以下不考虑。这一条条杠杆令年轻的医者们闻风丧胆,经常因为这种霸道的内容而产生恐惧之心,往往在没有完全想明白之前,就早早低价把自己“处理”了。

  当你知道,一旦成为往届求职的医学生,求职道路有多么艰辛,你还有什么求职的强大自信心呢?医生们跳槽也因此变得态度保守,35岁和36岁,一岁之差都可以成为医院拒绝你的普遍理由,所以哪里还敢跳来跳去,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除了这种年龄的限制,最普遍的招录方式是试工,就是医院通知你来试工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期间,你几乎是拿不到劳动报酬的,因为没有签任何劳动合同。我目睹过最长的一个案例是试工半年,很多时候,医者们的这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管理者只是无心之举的寥寥数字,就足以给医者们造成地震般的反应,但很多时候,他们自己未必真的清楚这一点。

  年年医荒的半真半假

  这些年来,医护荒成为一个媒体流行词。护士荒年年都有报道,可是看完这样的报道,你还相信真的有护士荒吗?

  再拿医生来说,儿科、麻醉科、精神科、病理科、全科、急诊科等科室陆续传来了医荒的媒体报道。看起来,这好像是真的。因为根据人口基数的医护比例,在理论上的确是缺口极大。比如根据国际上的儿科医护比,有专家计算出目前儿科医生缺口达到20万,但计算者显然忽略了国情。

  针对儿科医生招聘难得报道,一位在医院曾经负责招聘工作的前辈却微微一笑。他说,你要招聘多少儿科医生告诉我,都可以保证给你招到。他透露,只要发出一个医护的岗位需求,邮箱一下就躺满了求职的简历,其中不乏各种名校毕业的医学生,尽管招聘的还只是一家普通的公立二甲医院。

  这个新闻或许可以从侧面解释医护荒的发生,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因为医院招聘太挑剔,设置了这些种种的障碍和匪夷所思的要求,最后当然招聘不来人。而背后,又不断有医学生抱怨为了进医院要投入多么高的成本和精力,送钱找关系者比比皆是,才能有可能如愿。所以这种有意无意的医荒,会变成权力一种资源套现的机会。就像办诊所一样,权力限制得越严格,办医的费用越高昂,高成本都耗费在权力公关腐败上。

  但一方面,根据我的观察,在某些地方,医荒又是的确存在的。有医院为了吸引医护者们来工作,绞尽脑汁,想出种种的办法。有时候碰上合适的人员,电话都会给你打爆去,变成一种甜蜜的骚扰。

  医荒的实质

  在中国,医护荒的实质不过是基层医生荒。绝大多数三甲医院都不会遭遇这种医护荒,反而为资源丰富而感到烦恼,否则又怎么会有这种招聘洁癖?那家医院不是实话实说吗?原计划招聘200人现在已经有1300名25周岁以下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来应聘,竞争确实比较激烈。

  但更多的医院还是选择闭口不谈,管理者甚至装聋卖傻,很愿意配合那些“无知”媒体记者的猎奇式报道,所以才源源不断生产出一篇篇所谓“医荒”的新闻。

  基层医生荒的另一个谎言是,基层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医护者。因为分级诊疗在国内已经名存实亡,就医者看病主要是到大医院。公开媒体上,官方也有意无意强调看病要到“正规”医院,所谓的“正规”医院暗指的就是公立大医院。在这种指挥棒上,才出现了看病就医的盲目潮,不管有无需要,就医民众齐涌到大医院大城市就医,舍家门口的基层医院而不取。如果基层医疗机构无人问津,门前冷清,甚至沦为开药取药的药店,那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医生。

  现在的问题是,当下的医疗格局呈现的是只强“三甲医院”及“城市医院”的特征,强基层往往容易沦为口号。既然城市三甲医院普遍已经医护者饱和了,基层医疗又贫弱不堪,短期内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这就连带产生了医者的求职难。近日,某医学专业网站发布的《2015医生流失情况调查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医生流失现象愈演愈烈,未来可能只有20%的医学院学生会成为医生。媒体喜欢把这种现象演绎为医学生们不愿意从医,用脚走路对抗有缺陷的体制。而我更愿意把之解读为,这些可怜的医一代求职越来越难,没有找到合适自己从医的一个位置。务实年代,意气用事者只占少数,尤其是对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们而言。

  大医院你进不去,到基层医院又意味着站到了大医院的竞争对手位置,在这个大鱼吃小鱼,贪婪无度的医疗市场环境下,“活着”成为了头等大事。这种现实造成了当下医学毕业生们求职的水深火热。在这种畸形发展一条腿走路的医疗格局下,你心比天高却可能命比纸薄,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英雄无用武之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却发现对手是如此强大野蛮,包揽一切,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