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医学专业被“学霸”抛弃了吗

中国医学人才网迅:近日,有媒体发出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刷爆社交网络:今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高考“状元”中,无一人选择医学专业。而 “医学遇冷”这一话题伴随着对医患关系的讨论,近年频频被提及。医学专业真的招生遇冷吗?“学霸”们还愿意学医吗?带着疑问,近期,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

首先,“医学专业遇冷”论调绝非空穴来风:有媒体报道称,2014年,大连招聘儿科医生无人报考;2015年,江苏多个医学专业的录取线下调。当然,这些极端事例并不具有代表性,不过,它们却能不经意间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不愿学医”的印记。再加上一些媒体的相关调查,似乎都支持社会“学医意愿整体下降”的事实。虽然社会不应该给出“别当医生”的舆论导向,然而,频现的伤医事件还是一次次地给“学医”蒙上阴影。

公众愿意让子女们从事医生职业而走进这个“围城”,是对医生这个职业朦胧而美好的期盼;而医学院的一些毕业生愿意放弃专业,大部分医生不愿意自己儿女“承其衣钵”,则是因为他们身处其间,有了太多的体验和观察,感受到了诸多的“百味杂陈”。

—、时间成本投入大

在大学校园里,医学专业总是显得有些特殊。从学制上看,本科就是5年,想成为医生,读研、读博也是必经之路,即使选择了8年本硕博连读,也会陷入“同学纷纷生娃,我还是个读书的宝宝”这样的境遇之中。医学生想度过这漫长的求学路,必须学会忍受寂寞、学会找到读书的乐趣。

二、教材论米量

一个有趣的吐槽是,“学医的坏处之一,是天热不能拿教材当扇子,怕一不小心把自己拍死”,关于教材之多、课本之厚,每个医学生都有一把辛酸泪。在一位知乎网友晒出的照片中,教材摞起来已快有人高,这还只是第一年而已。

三、课业紧

有一个学医的朋友你就会懂,想让他们在满课的一周里挤出时间来见面,能成行的都是真爱。曾经有医学生网友晒出的课程表,从周一到周五、从早到晚,几乎都被排满。而节假日,图书馆,教室里,大多都是医学专业学生的身影。

四、心理历练的过程

大多数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就需要接触解剖学,面对教具遗体练习实际操作,关于生命,他们比同龄人更多了一份体会。从敬畏到珍惜,再到负责,这大概是许多医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变化。

五、炼级的过程

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只是第一步,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每一个职称背后都需要对等的能力和资质,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学习、操作锻炼和知识更新,都非常必要。

医学专业冷门?分数线可不同意啊!

说到冷门专业,总是与“调剂”、“踩线录取”等等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医学专业的录取很少会这样。以201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类)分省录取分数为例,北大医学院在多个省份的录取线都高出提档线不少,在山西、浙江、云南等地,甚至会超出几十分. 而今年,在71所一本线上招生的理科院校中,医科大学或中医药大学多达15所。这些学校包括温州医科大学(567分)、徐州医科大学(558分)、重庆医科大学(552分)、昆明医科大学(551分)、成都中医药大学(547分)、山西医科大学(546分)、西安医学院(544分)、河北医科大学(543分)、南京中医药大学(542分)、贵州医科大学(541分)、哈尔滨医科大学(541分)、南京医科大学(541分)、沈阳医学院(540分)、湖北中医药大学(537分)。

记者梳理发现,历年高考季,总会爆出各类关于医学专业报考遇冷的文章。对此,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何珂认为,衡量医学专业的报考热度,更应关注的是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这些关于无人学医的文章,基于为医学发展忧虑,呼吁国家重视医生培养和医学发展之心可以理解,但当下更需要的是共同为医务界营造更好的执业环境。

尊重医生还是社会的主流

不少人担心,近年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会让考生和家长对医学专业敬而远之。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卫燕教授认为,伤医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选择医学专业产生负面影响。“行医需要专注,这种专注不仅来自内心的力量,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燕说,但外部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首推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其次是医务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合理体现。

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端祺教授说,前几年他牵头开展的一项对癌症患者症状控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明,患者对给自己看病的主管医生满意率在90%以上。大家不满意的多为就医环境拥挤、和医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交谈、医生不够耐心等,而这更说明医生太少,社会对医生尤其是高素质医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现在出现的伤医事件仍是小概率、个别事件,不会影响社会主流评价和学生对医学专业的选择。”

只有“学霸”才能学医吗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被内心热爱与真正适合的人所选,才是最好的结果。状元不学医,可能真的只是他们对其不感兴趣而已。再说了,状元的样本数太小,从他们不学医根本无法推出学医遇冷的结论,否则便是以偏概全了。事实上,目前国内医学专业的招生状况总体上比较稳定,很多医科大学以及综合大学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依旧远超一本分数线。特别是名校医学专业从来不缺生源,并且生源质量也有保证,他们中也曾有过状元,更有大批高分考生。其实当医生并非必须得是“学霸”。它当然是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对这个学科或者职业足够有爱,能够掌握沟通技巧,多数人都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社会上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不少讨论,曾有调查显示,7成医生不愿意子女从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长青认为,这只是一种声音,社会上对各种职业都有讨论。“社会关注度高,恰好说明医学专业没冷。”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虽培养年限长,入职起薪较低,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医生在40岁后进入职业黄金期,而且越老越吃香,得到的认可及收入也会同步提高。”王长青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生命和健康越重视,医学专业会更受追捧。

医生这个职业是和生命打交道的,在国外,最优秀的人才会选择学医。从国内高校录取看,财经类、电子类专业更受高分考生的追捧。如何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医学呢?首先应当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健康行业投入,使健康事业更快发展。其次,整个社会,应给予医疗行业更多的理解。医学是科学,有科学就有风险,就有成败,病患及家属对医学学科要有充分理解。医疗行业从业者应换位思考,多为病人考虑,双方共同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